環境生態小學堂

#生態復育-蚵石滬

生態復育-蚵石滬

定義 根據國際生態復育學會(The Society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ER)的定義,「生態復育」是企圖盡可能將一個受損或破壞的生態系統,恢復到該生態系的歷史軌跡的某一個點,使該生態系健康、完整及永續的過程。因天災(地震、海嘯、颱風、火山爆發等)及人為開發將原有的生態系統破壞,可能會改變該環境,原有棲地亦被破壞,造成生態系統無法如同原本功能正常運作,生物可能會減少甚至滅絕。因此,為了挽救已被破壞或即將被破壞的生態系統,「生態復育」的概念遂被提出,依據當地的氣候、地形、原來動植物相,與當地的歷史人文等資訊規劃,做為生態復育的目標,並結合社區參與來共同進行、維護生態復育的工作。 生態工程是生態復育的手段和技術,在臺灣有許多生態復育的案例,如森林生態復育。舉例來說,溪頭杉林溪公路沿線在2001年7月30日桃芝颱風過境時,曾造成嚴重的崩塌,其中一處面積約八公頃之廣。臺大實驗林在行政院的經費補助下,在崩塌面實施打樁、編柵之生態工法固定坡面,以利用原生植物的種子做植物復育,撒播臺灣赤楊種子,在2002年9月完成各項重建工作。此外,像是亞泥花蓮新城山礦山的植生綠化,從1981年開始,亦與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工程研究所建教合作。1990年又和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合作,推動礦區復舊計畫;調查礦區曾經存在的四百多種植物生態,篩選出九十多種原生植物培育,並特意種植在當地已形成良好適應能力的原生植物,以減輕環境衝擊。   蚵石滬是利用一袋一袋的蚵殼圍繞而成,目的是為了要在海水退潮時可以把魚群留在石滬當中,讓魚群們可以在這個環境中生長,達到生態的復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