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生態小學堂

#文化資源
在地廟宇-福海宮
福海宮位於西部海濱王公,昔稱王宮,清朝時閩南魚民往返閩台海域,冬天時風浪大,船上奉拜的湄洲媽相恭請到王宮庄南青龍崙避風,媽祖得居龍穴吉地,而立廟奉祀,擇吉卯酉山朝向台灣海峽,聖明顯懿,香火鼎盛。

#文化資源
歷史遺跡-竹管屋
曾是王功地區具代表性的建築,如今已難尋蹤影了。正身以刺竹為支柱,桂竹為橫樑,再用竹片編織當牆的內襯(類似水泥牆的鋼條),外牆則用牛糞、蚵殼粉、黏土混合塗抹於竹片的兩側。門片也是用細的竹片編織成一整片,再對摺以竹子固定成型的。屋頂則用竹片襯底再覆蓋一層稻草或茅草。此建築物於民國85年舉辦「全國文藝季─王功甦醒」時,地方父老特別動員,合力搭建了一間「五間起」的竹管厝三合院,成為一棟標本式的建築,以供後代子孫存記。

#文化資源
海寮
是王功沿海極為特殊的建築,早期漁民建築在離岸數公里潮間帶沙洲上的海上小屋,皆用稻草和竹子建造而成的。王功漁民們在早期虱目魚苗還無法人工飼養時,漁民們在2月在4月期間因有虱目魚苗,趁著海水漲潮而在岸邊捕魚苗,海寮就成了海上作業漁民的緊急避難所。任何在附近作業或有需要的人,都可以隨意進入海寮內休息避難,是一種具有互助性質的臨時性建築。從岸上遠眺,竹製的海寮遠在天邊,有如海外仙居,襯映著遼闊的大海藍天,令人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