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生態小學堂

#海洋危機
認識海洋垃圾
垃圾汙染 、廢棄物的種類、太平洋垃圾帶
垃圾汙染
甚麼是海洋垃圾
又稱為海洋廢棄物,是人類無意或故意創造的漂流在湖泊、水道甚至是海洋上的廢棄物,經常順著海流或海浪被堆積在岸邊,稱為海灘垃圾。
近年來隨著人們大量使用不易分解的塑膠,海洋垃圾汙染越來越嚴重,甚至已經威脅到魚類、海鳥、海洋爬行動物及海洋哺乳類動物的生存。
廢棄物的種類
各式各樣的人造物品可能成為海洋垃圾,塑膠袋、氣球、浮標、繩子、醫療廢棄物、玻璃瓶、打火機、魚線、魚網以及各種的遊船是最被沖到沙灘上的垃圾。
(一)塑膠垃圾
塑膠垃圾被稱為「海洋生物的沉默殺手」。全世界每年大約會製造3000億磅的塑膠,其中僅有極少量會被回收利用,大部分的塑膠廢棄物都以掩埋處理,而還有一部分則被棄入大海中。
一般垃圾進入海洋以後會透過生物與海水的力量進行自然生化分解,但工業化社會所產生的大量塑膠製品卻是自然界難以分解的物質,任何在過去五十年間所製造的塑膠,一旦棄入大海中,至今仍無法分解。
塑膠垃圾非常容易被魚類、鳥類、海龜,以及海洋哺乳類動物如海豚、鯨魚等誤認為食物,尤其是海龜最常把漂浮的塑膠袋誤認為他最愛的食物──水母。有研究表示,假如海洋生物吞進一公斤的浮游生物,同時也會吞進六公斤的塑膠垃圾。即便順利通過了消化道,許多生物也會因為吞了一肚子的『偽食物』而獲取不到所需的營養,便活活餓死。
(二)廢棄魚網
時常發現魚類、海龜、海鳥或鯊魚等生物因為受到廢棄魚網的纏繞而死亡,這些廢棄的魚網會限制生物的活動,造成飢餓、裂傷或感染,有些生物則是因無法回到水面上呼吸而死亡。而這種現象被稱為是所謂的幽靈撈捕。
被垃圾塑膠袋纏繞的海豹
誤食塑膠袋的海龜

#海洋危機
太平洋垃圾帶
太平洋垃圾帶
(Grate Pacific garbage patch)
洋流(Ocean current)又稱海流,是具有相對穩定的流速和流向的大規模海水運動。一般把大洋的流動稱為洋流,近海的則稱為海流。而環流(gyre) 則是指大規模的洋流運動。
洋流分布遍及全球,除了五大主要環流外,還有許多近海的海流也深深影響著各地居民的生活。而太平洋垃圾帶又稱「太平洋垃圾漩渦」。
世界五大主要環流
在太平洋上,北太平洋環流系統是相對靜止且相對封閉的區域,此區主要為副熱帶高壓,水流旋轉的方向會將環流周圍的海洋垃圾捲入,導致許多漂浮物或其碎片的累積。這些漂浮在北太平洋環流中的「雲狀垃圾」被稱為「太平洋垃圾塊」,而許許多多的太平洋垃圾塊變形成巨大的「太平洋垃圾漩渦」。
經由科學家們長期的觀察及研究顯示,有部分的漂浮物是可以經由生物分解的,因此現今存在於環流中的海洋垃圾多是不易被分解的塑膠聚合物,即使碎裂成細小的碎片仍很難被自然分解。這些漂浮在環流中的垃圾只有在沉入海底、被暴風雨吹出漩渦或是環流位置稍微變動時才有可能擺脫漩渦。
簡單來說,就是一大堆海洋垃圾漂流在巨大的圓環洋流中,只有在沉入海底、或是被暴風雨吹出漩渦之外、沖到數百英哩遠的岸上才有可能擺脫漩渦。
太平洋垃圾帶位置示意圖

#海洋危機
信天翁的危機
信天翁的危機、海洋垃圾對人類的危害 、淨灘活動
信天翁的危機
關於信天翁
信天翁是鳥綱鹱(ㄏㄨˋ)形目中的一個科,是一種棲息於海邊的鳥類,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鳥類。大多數信天翁科的鳥類生活在南半球深海區域的地方,人們通常在大洋航行時會在海上或島嶼礁石上看到他們的身影。由於信天翁永友窄長的翅膀,又能夠非常有效的利用空氣動力原理在海面上滑行,因此可以在海上長時間的飛行,甚至能夠在海面上睡覺。他們一般只有在繁殖及育幼時上岸,雌鳥一次產一至二顆蛋,約需60天的孵化期,信天翁鳥類可以活40至60年。
信天翁
是誰殺了信天翁
中途島(Midway Atoll)是太平洋中部的一個群島,屬於珊瑚礁環礁,陸地面積約5.2平方公里。在中途島上每年約有五十萬隻的信天翁雛鳥經過65天的孵育破卵而出,並再從雛鳥變為成鳥前都在島上生活,張嘴等待父母叼來食物。
中途島
日本鹿兒島大學的藤枝繁教授多年研究海洋廢棄物問題,2010年,他在信天翁的位中收集了約1400個打火機,根據調查有80%來自亞洲國家,其中更有14.1%來自台灣!這個研究證明了許多島上的信天翁雛鳥就是因為吃下了太多的「垃圾食物」而死亡。
死去的信天翁體內滿是塑膠垃圾
信天翁保育
台灣是全球最大的鮪延繩釣漁業國家,這些遠洋漁船在海上作業時時長會議外捕撈到海鳥,其中不乏珍貴鳥種信天翁,為了善盡保育責任,台灣農委會漁業署於2014年6月發布「台灣海鳥國家行動計畫」,要求漁船作業時應採取避鳥措施,包括裝置避鳥繩、支繩加重及夜間頭爾等避鳥措施。
中華鳥會理事長林世忠先生指出,「全世界有22種信天翁,現已經有17種瀕臨絕種」,期盼漁業署能夠培育更多的觀察員,並在各個遠洋漁船港口加強教育訓練,使信天翁的數量能夠逐漸恢復。
遠洋魚船誤捕受傷信天翁,將牠醫治後野放

#海洋危機
海洋垃圾對人類的危害
有80%的海洋塑膠垃圾都來自陸地,垃圾漩渦不僅破壞海洋生態,對人類的健康及生活也會造成危害。當塑膠垃圾變成小碎片被海洋生物吞食,塑膠有毒成分便開始在各生物體內不斷的累積,輾轉後最終來到了人類的餐桌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垃圾食物鏈」。

#海洋危機
淨灘活動
台灣為了落實生態保育,時常舉辦淨灘活動,也呼應了ICC國際淨灘行動。
新聞〈企業響應千人淨灘 首度建立垃圾履歷〉
澳盛銀行、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高雄市政府於高雄旗津海灘舉辦「澳盛銀行海洋日 千人淨灘護海洋」活動。現場號召近千位民眾,包括超過三百位澳盛銀行的員工及其家人,進行南台灣最大規模的淨灘活動,當日現場共清理了600多公斤的垃圾。
此淨灘活動比照國際規格辦理,並建立高雄旗津海灘垃圾履歷,教導民眾找出汙染海灘的原因。澳盛銀行也捐助25萬新台幣,贊助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推動海洋保育,讓民眾透過各種方式參與海洋保護。
海洋垃圾 正包圍台灣

#海洋危機
新聞剪輯
海洋垃圾正包圍台灣
報導單位:聯合報 地點:馬祖 日期:2017.0528
海哭的聲音!海洋垃圾正包圍台灣 寶島變垃圾之島
報導單位:三立新聞網 地點:馬祖 日期:2017.0528
海洋垃圾正包圍台灣 環署:淨灘規模將比照空屋防治
報導單位:聯合報 地點:澎湖 日期:2017.0531
過度捕撈 日提議新設秋刀魚捕撈配額
2017年07月11日 15:42 林永富
據共同社11日報導,日本農相山本有二11日在內閣會議後的記者會上宣布,將向國際會議提議對資源恐枯竭的秋刀魚根據國家和地區新設捕撈配額。由於大陸及台灣的捕撈量增加,為保護資源,日本正在研究設置總量約56萬噸的捕撈配額,分配給8個國家和地區。具體的分配方式為日本約24萬噸、台灣約19萬噸、大陸約4萬噸,正在就此協調。
北太平洋漁業委員會(NPFC)將從13日起在日本札幌市召開會議,會前日方已將上述提議告知與會國。
山本表示,為加強秋刀魚的資源管理,將提議設定各國的捕撈上限、以及禁止增加許可的漁船數。日本政府根據過去的捕撈量等計算出配額,將在會上主張採取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捕撈限制。
不過,近年來捕撈量迅速增加的大陸可能會認為配額過少而表示反對,討論預計不會一帆風順。
據日本水產廳統計,北太平洋的秋刀魚最近5年的捕撈量總體在35.4萬~62.5萬噸,其中日本維持在11.2萬~22.4萬噸,近年呈減少趨勢。另一方面,據大陸的報告稱,2012年的捕撈量僅約2000噸,到2015年已猛增至約5萬噸。
(旺報)
引爆東南亞漁業大戰?這條魚可能以後吃不到
日本家庭料理常見的秋刀魚,這幾年數量不斷減少、價格也跟著水漲船高,日本就指出,這是因為台灣和中國船隻,在公海大肆捕撈,導致日本近海捕不到魚,日本政府在上週四的國際會議上,就提議為各國的秋刀魚漁獲量設定上限,卻遭到中國反對,最後不了了之。事實上,包含秋刀魚在內,全世界的漁業資源都正邁向枯竭,追究原因,除了氣候變化,還有人為污染和過度捕撈。專家就警告,最快2048年,海中可能就再也沒魚可捕。
肥美的秋刀魚,在烤架排排站,大火逼出的油脂滋滋作響,散發獨特香氣。擠上一點檸檬汁,酸甜滋味一口咬下,超級下飯。北海道釧路的漁港邊,海中鲜味零時差直達民眾胃袋,講究新鮮的秋刀魚生魚片,只有在這裡才能享用。
拿一碗白飯,海鮮配料任你挑,每個人轉到秋刀魚的攤位前,卻是猶豫半天,遲遲下不了手。因為這少少的3片魚肉,就要價日幣200圓,相當於台幣55元,比往年貴了整整一倍。相比台灣,一整條魚也才幾十元,日本這樣高貴的「產地價」,荷包實在吃不消。
原本的庶民美食,價格卻越來越不親民,原因就出在,日本近海的秋刀魚,這幾年集體搞失蹤。根據日本水產廳統計,2014年多達22.7萬噸的漁獲量,去年已經銳減到11.4萬噸,漁民捕不到、民眾沒得買,價錢自然漲聲響起。北海道今年的拍賣價格,已經飆升到每公斤1.4萬日圓,是往年的2倍左右。
秋刀魚每年8到12月,會沿著兩條親潮分流,經過北太平洋西部,最後抵達日本北海道東方的「道東漁場」,再一路南下到千葉縣近海。相較於日本捕撈秋刀魚,都是20~100噸的小型漁船,在沿岸作業後,快速回港卸貨,台灣和中國,則是出動1000噸級以上的大型漁船,前往公海漁場作業,再由專門的冷凍搬運船,分批載回,捕撈量自然較大。台灣早在2013年就擠掉日本,成為世界第一的秋刀魚捕撈國,去年漁獲量更高達14萬噸。除了3萬噸銷往國內,其他大多外銷南韓以及中國。
而中國因為所得增加,民眾手頭寬了,對海鮮類的需求增加,連帶秋刀魚捕撈量,也在短短的5年之內,暴增30倍以上,來到6萬噸左右。成長速度之快,讓日本漁民大感威脅。
魚群不來,日本把原因歸咎於各國濫捕。13日召開的「北太平洋漁業會議」上,日本代表就提案,要限捕秋刀魚。將北太平洋整體的漁獲量,定在56萬噸以下,台灣和中國的上限,分別為19萬噸和4.6萬噸,而日本自己卻三級跳,調升到24.2萬噸。
雖然會後各國同意,要限制秋刀魚的漁船數量,但在中國反對下,捕撈上限只能留到明年再談。有日本專家更認為,漁獲之所以會減少,並不是各國捕太多,而是北海道東側,在2010年出現的暖水區,擋住前往日本沿海的支流魚群,怕熱的秋刀魚不願意南下,沿岸也就等不到魚。事實上,近年來包含秋刀魚在內,各種海中生物的漁場,都正發生劇變。
熱騰騰的大阪燒,海鮮配料加好加滿,口感Q彈的新鮮魷魚,不管用烤的、炸的、還是直接做成生魚片,都是老饕的最愛,但現在要嚐一口這種美食,可不容易。
走進當地超市,架上沒有新鮮現撈的魷魚、只有冷凍版本,而且一尾就要480日圓,相當於台幣130多元。
魷魚產量,佔日本第一的青森縣八戶市,去年捕撈量,只有1萬7000噸,是15年前高峰期的1/3,魷魚捕不到,連加工業者,都被迫停業。
這種日本週邊特產的「北鱿」之所以消失,其實都是因為產卵地所在的東海,溫度太高,小魷魚來不及長大就被熱死。近年來全球天氣劇變,海水溫度節節攀升,日本對馬島外海,世界最北的珊瑚礁,高達3成白化,東京灣也在7月初,出現藻類大量繁殖的「赤潮」現象。漁場遷移、海洋資源枯竭,種種跡象都正預告,一場來自海中的浩劫即將來襲。(民視新聞謝郁瑩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