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生態小學堂

#人文歷史
王功地名的傳說
王功原名叫做下堡庄,因當時尚無庄名,而以下堡庄自稱。早期居民信仰以移民自原鄉奉承來的「池王爺」(今壽山宮供俸),被視為開庄鎮庄神明。清嘉慶年間為害最烈的大海盜蔡牽曾率船在此搶掠,靠著「池王爺」顯靈逼退,事後蔡牽為了感謝王爺開恩,再回大陸泉州運材料來改建王爺宮,還通令所有海盜船隊,每次航行至此要向王爺宮舉香遙拜才能通過,也不能再去強,此後海盜經過這裡,不知道這裡叫下堡庄,只知道有間王爺宮,船航行於此,就大喊王爺宮這庄到了!結果王爺宮這庄反到比下堡庄更出名,以後就變成王宮庄了。後來村民感念王爺的護庄功勞,召開庄民會議決定,特將「王宮」改為「王功」,使王功子孫莫忘王爺的功勞。

#人文歷史
浮水蓮花的傳說
靠海的王功,有著很美的地理傳說,一六三九年 (明禎12年)約三百年多年前一對林氏兄弟,名晉璧和晉玉,從福建同安來到王功,看到此地有三溪交會入海,如游龍口吐蓮花,並有七粒沙崙環繞,猶如七枝蓮花梗浮出水面,呈現出浮水蓮花的天然地理屏障,兄弟兩人因此決定在王功落腳,寫下王功移民開墾史的首頁。這七顆沙崙分別為庄內的鎮海崙、壽山崙、普山崙,庄外的龍蝦崙、下庄仔崙、林投崙、銅鐘崙。雖然耐得住百年的風雨吹括,卻敵不過人類萬能的雙手,在數百年的開發之後,庄內的三座已蕩然無存,庄外的下庄仔崙及成為福海公園的龍蝦崙(福海宮旁)尚可見一絲身影。浮水蓮花的地理風水,本是王功最初風貌的真實寫照,然而隨著開發的足跡踩過,已改變了原有的自然景緻,儘管如此,浮水蓮花的絕美意境,仍 使王功增添了柔美浪漫的色採。

#人文歷史
上帝公蚵寮祭水
這是有關王功的池王爺和上帝公,被移居外地族親請去祭水後,上帝公的金身被偷換的傳說。十八世紀有一位先祖叫林湖,大家都叫他「康湖」。來台灣時先投靠王功的林姓族親,再移居台中龍井海邊,搭了一間草寮以插蚵為生,所以那裡才叫做蚵寮。數年後大肚溪水氾濫一直崩至蚵寮庄,康湖不願見到蚵寮庄將被溪水毀滅,苦思無計時才想到,王功故鄉依靠的上帝公和池王爺,兩次助王功逢凶化吉逃過滅庄的災難。康湖才回王功商借池王爺和上帝公去蚵寮祭水,因為康湖是族親,所以就同意借他回去祭水。果然經過三天的祭水,雖然狂風驟雨、雷電交加,但全庄的人都沒有損失,池王爺和上帝公也安然供俸在祭壇裡。而大肚溪則已不知跑到哪裡去了。康湖見狀很歡喜,想說池王爺和上帝公這麼靈驗,若能留一尊在蚵寮庄不是很好嗎?於是就想到一招偷天換日的辦法。於是利用油金身的時後,再刻了一尊較大的上帝公要送給王功,舊有的就留在蚵寮庄。送回王功時跟鄉親們說是為了要感謝池王爺和上帝公幫忙祭水救庄,特地刻了一尊較大的上帝公要給王功,王功庄的人當然歡喜。自從上帝公留在蚵寮庄後就再沒人死於水災,而留在王功的上帝公卻變得較不靈驗,但池王爺還是依舊的靈驗。

#人文歷史
觀掃把神的傳說
「觀掃把神」最早傳說來自於清末『聽香』的儀式,一般婦女出門總是先在家中的神像前燒香問卜,表達所欲問卜的事項,請示過出門的方向後,便持香出門。以路上所聽到神明認可的答案為止。後來因海盜流竄、社會動盪不安,總有一些繪聲繪影的傳說,例如:妖怪、鬼怪之說,家長為了除去小孩身上的晦氣,總是在中秋月圓以點香方式在小孩周圍劃圈,並要求小朋友拿香追逐,沿途以嬉鬧聲嚇走鬼怪,並於廟前祭祀正神以祈求平安。久而久之便演變成漁村兒童閒暇時的一種特殊遊戲,孩童總是拿著香,口中唱著:「掃把神圓滾滾,跑去山上摘樹藤(台語發音)」。據說,唸的愈大聲家中愈能興旺而且小孩也不容易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