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9

#海洋生態系

大洋生態系 - 近海區

近海區

 

通常位於水深不超過200公尺之與陸地連接的水域,包括潮間帶及亞潮帶,其底部為大陸棚。有足夠的陽光射入,又由於靠近陸地較不受海流影響,主要生產者為各種大型藻類,消費者則包含珊瑚、螃蟹及魚類等動物,是人類或取食物及資源的主要場所。

 

潮間帶

 

介於高潮線(海水漲潮時最高線)及低潮線(海水退潮時最低線)之間的區域。

陽光充足,有機物質多,生物資源十分豐富。由於潮水漲退的關係,生活於此區的生物都有特殊的構造以抵抗環境中強烈的物理變化。

 

一般可分為軟底質(沙灘、泥灘…等)的潮間帶,如淡水河口的紅樹林,及硬底質(礁岩、礫石底質)的潮間帶。

 

 

潮間帶示意圖

 

潮間帶的生物

潮間帶的主要生產者為大型的藻類,消費者則包括甲殼類、貝類、棘皮動物及與魚類……等等。

 

 

 



 

 

潮間帶生物的適應

 

潮間帶的生物為了適應環境中劇烈的物理變化,身體組織也隨之改變。

 

(1)抗旱

潮間帶中可動性的動物離水時防止水分減少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躲入陰暗潮濕的洞穴、細縫或是草叢中。而固生性的海藻則是借助身體組織的高耐旱性,等到下次潮水來時再迅速吸水恢復。海葵等生物則會分泌黏液來防止水分散失。

 

 

(2)熱平衡

由於潮間帶的溫度多半是接近生物的至死高溫而非低溫,所以生物所發展的熱平衡機制是為了抗熱而非抗寒。如貝殼上的凹凸皺紋可增加散熱的表面積,越靠近潮上帶的貝殼其凹凸皺褶就越多,反之則越光滑。

 

(3)波浪衝擊

為防止波浪的衝擊,藤壺、牡蠣及管蟲鈞固生於底質上,海藻以固定器、紅鬍魁蛤以絲足固著,方蟹身體扁平等均為有效降低波浪衝擊之生物應變方法。

 

(4)呼吸

潮間帶的生物在退潮缺水時為降低耗氧量,生理活動會趨於靜止進而降低氣體交換交換速率。除此之外魚類為了保護薄弱易乾燥的呼吸器官──鰓,貝類會將塞隱藏在外套腔內,而彈塗魚除了用鰓呼吸外,皮膚上的微血管也具有呼吸功能。

 

(5)攝食

日行性礁岩岸之生物多在海水漲潮時覓食,包括啃食性、濾食性、腐蝕性及掠食性動物在內。而在沙泥底質生活之生物因底質富含養分,在退潮後亦會覓食。

 





(6)鹽度

潮間帶的海水鹽度可能會因為下雨或蒸發產生極大的變化,以至生物無法維持其體內的滲透壓平衡。而大部分的潮間帶動物雖為廣鹽性,但並沒有調節體液鹽度的機制,對鹽度的適應也只能緊閉甲殼或毛孔來防止水分散失。

註;廣鹽性:指生物能耐受環境中廣泛的鹽度變化而能生活的特質。

 

(7)生殖

 

因潮間帶生物多行固著生活(如珊瑚),固須靠漂浮性卵及幼生來擴散,並將產卵周期演化成與潮汐或大潮一致,以確保他們受精與繁殖成功。

 

 

亞潮帶

 

 

亞潮帶一般指潮間帶低潮線以下約二十至三十米深的海域,這個區域會同時受潮水及波浪的影響。此區地形豐富,是許多熱帶魚及珊瑚礁的棲息地。如台灣墾丁南灣的亞潮帶及擁有豐富的珊瑚礁生態。